iT邦幫忙

2024 iThome 鐵人賽

DAY 1
1


(此圖片由 AI 生成)

很久沒參加鐵人賽了,筆者我自今年初開始接觸專案管理類的書籍(非 PMP 相關),當時還沒想考認證,直到 3 月中上了 PMP 實體課受到啟發,到前陣子 7/30 通過 PMP 國際專案管理師的認證,接觸到 PMP 知識並通過認證共耗時 4 個半月。


(credly 上含本名的的認證徽章: https://www.credly.com/badges/603a2f62-4919-438a-81ba-737eea1724a1/linkedinprofile)

考取認證後剛好鐵人賽開賽,很糾結要不要以此作為主題,最後想想,既然我在我的 Heptabase 筆記軟體都寫了破百張筆記卡片了,有什麼理由不參加呢?所以讓我來和大家分享這陣子的心得吧!

學習與考照的動機

筆者我最初並沒有抱著我要「考取認證」這種想法而報名上專案管理的課程,當初學習的動機是:

  • 希望更了解專案管理知識,好更宏觀的看待事情發展。
  • 發現實體班(此系列幾天後會介紹)的學費比預期便宜,很適合試水溫學習 PMP/PMBOK 知識。
  • 直到課程末段越學越有趣,才確立自己想要考取認證得本心。

關於此次鐵人賽名稱

這裡先解釋一下此系列文的主題名稱「工程師,我們也可以學習 PMP !」

PMP 是指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國際專案管理師證照,這個證照是要「考」的,原本標題是「工程師,我們也可以考取 PMP !」後來我認為單純作為工程師,理解有這一系列知識,只學習不考照也是沒問題的,所以將「考取」置換成「學習」兩個字。

但如果要將「考取」置換成「學習」,講「學習」專案管理,那應該要把標題改成「工程師,我們也可以學習 PMBOK !」才對,那接下來就會是一堆人看到標題困惑, 例如 PMBOK 是什麼? 既然這個 iThome 鐵人賽系列是「證照」,還是要切題一下,遂改成「工程師,我們也可以學習 PMP !」

我並不是證照(越多越好)派的擁護者,話雖如此,此系列文還是會提到一些考取 PMP 的內容,再麻煩大家選擇性觀看你們有興趣文章段落就好,謝謝。

四個此系列文的預防針

在開始此系列文章前,必須先講四件事,對齊觀看者的預期:

1.學習、考取 PMP 與非 PM 職位的專業能力沒有正相關

工程師學習專案管理,不代表這個人在本職程式工作做得好或差,這也可以是自我提升的一種方式,力求以其他角度、更多知識點來審視專案。

程式撰寫是一門獨立專業、UI 設計是一門獨立專業、行銷企劃..etc 這些都是獨立專業彼此要分開來看的,當然,專案管理也一門獨立的專業,不會因為你程式寫得好、UI 畫的好,專案管理連帶變得很好,沒有這回事,學習或考取 PMP 與非 PM 職位的專業能力是沒有正相關。

2.君子宣言:注意智慧財產權

報名 PMP 需要有教育訓練時數前置條件,而筆者的教育時數是通過上實體課程取得的,實體班內部有共享雲端課程資源,如果鐵人賽直接拿裡面的內容分享,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。

我覺得實體班授課老師教得好,上課節奏也很好,也推薦大家報名(實體班心得在後面幾天的鐵人賽文章會提到)。當然,只要觀點一樣,一定會有類似的內容,故這裡君子宣言要表示的是:我會盡量拿捏好「主觀分享」這件事情,不會做外流之事,很多資訊點到就好。

3.此系列文章不是替「考證照文化」說話

這系列文章雖是考照心得分享,亦有內容分享考照資訊,但不代表我完全認同考證照這件事,就是這麼矛盾

網路上隨便搜尋都可以找到為什麼不考 PMP 的文章。而且報考 PMP 還要花超過一萬元報名費,實在是不便宜。

要知道證照無用論是與該證照背後知識點與發照組織信任度有關,舉例上一秒工程師朋友還跟你說 AWS 證照真香,下一秒和你說考 PMP 這個幹嘛,所以這系列文章僅提供給那些對專案管理或是 PMP 考照有興趣的人參考,不代表筆者認同考照文化這件事。大家也可以只學習 PMP 背後( 基於 PMBOK 的 )知識 ,不考照,這也是沒問題的!

4.此系列不會講完 PMBOK7 所列的所有管理與議題探討

ITHOME 鐵人賽過往也有不少以 PMP 為主題的優秀參賽文,例如: https://ithelp.ithome.com.tw/users/20009729/ironman/238

作者大大當年 30 篇有參考遵守當時的 PMBOK4 的內容,現在看仍然覺得很厲害,只是對我來說:30 天鐵人賽不可能講得完所有東西,尤其我會帶入上實體班、應考 PMP 的心得,這些主觀心得扣一扣,30 篇能基於 PMBOK 的內容其實沒有很多。

這裡可以肯定的說,此 30 篇必定有很多 PMBOK 內容的遺珠之憾。還是希望大家多看主觀心得分享的部分,因為純理論其實 Google 搜尋或看書、上實體或線上課程都會提到。

結語

平常我們工程師不斷強調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有趣的是:當遇到專案管理相關問題時,卻選擇不作為,因為那是 PM 的事,因為那是主管的事。於是工程師抱怨,在抱怨完後日子照樣過,下一次遇到類似問題時再繼續抱怨,直到離職前陷入永無止境的循環,沒有任何作為或行動。

不作為定義:現實想要改變涉及制度的事情,所需要成本可能很高,還涉及職等與上下權力關係,那已經是另一個議題了,只是表示去掉「外部因素」只看自己就好,自己在抱怨後沒有去學習或嘗試了解,只會一直抱怨卻不去理解,那就是一種不作為。

我想對看到這篇文章的工程師夥伴們說:如果你對公司專案管理制度「有一些想法」或者曾經萌生過學習或考取 PMP 的念頭,建議就直接行動吧,我們不能改變公司,至少能嘗試改變自己,試著多學習、擴寬自己角度來理解與分析。


目錄

第一段:PMP 與課程

第二段:PMP 的核心

第三段:一點點的 PMP 理論

第四段:一點點的敏捷

第五段:PMP 的考取


下一篇
Day02 學習與考取 PMP 得不到什麼?PMP 不是萬靈丹
系列文
工程師,我們也可以學習 PMP!30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1 則留言

0
Simon Allen
iT邦新手 3 級 ‧ 2025-07-19 16:39:07

相隔一年回顧

相隔快一年接觸一些人事物,最近對身處複數專案的混沌狀態深有感觸,回來留言紀錄一下:

首先,如果你是抱著「為了找工作加分」或「申請招標案需求」這種功利目的去考 PMP,那很可能考上後會覺得失望,最後也變成網路上說「PMP 沒用」的一員。

台灣在談 PMP 的時候,很多人會把不同層面的東西混在一起討論,比如:PMI-TW 組織議題、PMP 對就業沒有影響(然後說 FAANG 公司 PM 誰給你考 PMP 啊)、補習班與市場生態、甚至政府招標制度需求… 這其實反映了華人社會對「證照」功利想像,某種程度上也反應台灣把 PMP 玩爛了。

很有趣的是:

你會常看到大家說「考 PMP 沒用」,卻很少看到有人說「準備 PMP 的過程沒用」。

如果你花了一大筆錢去補習班,考上證照後還覺得「準備 PMP」沒用,注意我是意指「過程」,那多半不是 PMP 的問題,而是你的學習過程沒有內化專案管理思維,是你學習過程沒用。

但這不代表它這套理論體系沒有用。

我知道這系列文章在一些 PM 群組、讀書會甚至補習班社群裡被轉過(因為我也潛伏在一些 LINE 匿名 PM 社群 ),先說明:我才不替任何補習班背書,也理解 PMI-TW 和補習市場的生態鏈。

我這系列文章的初心很單純:

我們(工程師)也可以學習專案管理,甚至考照。
重點一直是「過程」,而不是那張證書本身。

經驗論也有風險

網路上戰專案管理的理論知識(包括但不限於 PMP),總會有一派強調經驗至上。我不是純理論派,也不是純經驗派,我比較偏向「理論 + 現實多方學習」一派,所以對此很反感。

假設現在有兩個五年資歷的 PM,A 和 B,這兩位都說「PMP 沒用」、「經驗比較重要」。

問題來了,A PM 和 B PM 的「經驗」等價嗎?
如果 A PM 曾經所在的公司,專案運作本身就歪得離譜,他一路下來學到的也是一套「錯誤經驗」,那他現在還不自覺,還把這套歪掉的作法套用到現任公司...結果會怎樣?

更極端一點:

如果這個 A PM 從來沒有換過公司,他的經驗價值真的有他想像中高嗎?還是說他只是把同一套流程重複了 5 年,說不定一個願意多看多學、懂得反思的 Jr. PM,搞不好比這位 A PM 更有價值。

工程師為什麼值得學 PMP?

我觀察工程師學 PMP 有很多情境,其中兩種情境是:

  1. 先天對與人溝通、專案管理有興趣
  2. 後天在職場被某些事刺激到,才決定開始研究

我自己明顯屬於後者 :)

如果你是工程師,正對專案管理充滿混沌和不滿,想知道 「為什麼專案總是這樣」,那我真心建議學 PMP 的知識。

你不一定要考試,完全可以先上個課程、看書、或試著寫寫 PMP 題目(幾乎都是情境題),試著代入 PM 的角色思考:

如果今天有專案決策權,你會怎麼做?你該怎麼做?

學 PMP 不會讓你變成 PM,PMP 也不是萬靈丹,他只是一套理論,但如果你願意帶著問題意識去學習,這對工程師看待事物很有幫助。

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思維訓練。

我要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